第一二五七章 城内(1/3)
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,当您看到这段文字,请您稍后刷新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,如果长久未更新,请通过下面反馈联系我们!
特殊时刻,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:大明新命记
大明新命记
与此相应的是,不论是洪承畴,还是祖大寿,都不想让自己麾下的人马表现得过去胆怯或者畏惧,特别是在杨振所领兵马已经进抵白塔堡、浑河堡一带,并与清虏大军交锋获胜的情况下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或者说考虑,洪、祖二人很快便于午后发布命令,督率大军继续往东北进发。
他们驻足不前的沙岭墩一带,本就离“盛京城”的西南郊已经不太远了,总共也就三十多里地的路程。
于是当天下午,大军重新起行,祖大寿亲率辽西军伍各路兵马先行进抵盛京城西北角小北门附近。
而洪承畴则统领后路大军,以及留在沙岭墩东部看守营地的其他宣府军人马,随后跟进,大约两个时辰以后进抵盛京城西南郊外大西门附近。
盛京城郊外早已坚壁清野,人畜一空,就连西郊距城五里的实胜寺一带的喇嘛们,也都带着寺内的宝物早早躲进盛京城里去了。
大军抵达后,各按约定分兵驻扎。
祖大寿所部大军分驻盛京北郊小北门和大北门外三里,东西扎营,彼此呼应。
洪承畴麾下大军,则分驻在盛京西郊大西门与小西门外三里。
宣府军余部,则按以前约定,被指在了小南门外三里扎营。
之所以一律选择距城三里,是因为离城太近就是送死。
“大清国”不仅能造火炮,而且是能造重炮,这一点在祖大寿的军中人尽皆知,如今洪承畴的麾下同样无人敢掉以轻心。
浑河对岸的后续消息送到白塔堡后,本来已经安顿好部下休整的杨国柱,再次纠结了起来。
宣府军剩余人马,约有五六千人,主要以中军炮队和后营辎重队伍为主,相对而言,人马少且弱。
杨国柱担心,宣府军的这部分人马在盛京南郊小南门外单独扎营,可能会成为清虏夜袭的目标。
但是其亲率的宣府军主力刚打完了一场大战,而且刚刚安顿下来休整,还有大批斩获与战果没有分配妥当,也不好再临时起意非要过河合兵。
最后只能又找到了杨振这里。
原本杨振还没注意到这个问题,但听了杨国柱对河对岸宣府军数量的说明之后,顿时觉得这个安排有点耐人寻味。
对于洪承畴、祖大寿他们的围城安排,杨振是参与过商议的,所以首先想到的是,洪承畴这么做,主要是基于他自己的安全考虑。
也就是说,如果多尔衮遣人出城袭击,不打洪承畴也就罢了,如果袭击洪承畴,那么洪某人的大营一旦遇袭,南北皆有呼应。
至于袭击其他人,则洪承畴坐拥督师府大军,也可以派兵增援。
当然,与早先众人商议的略有不同的是,杨振刚刚打了一场大战,还没来得及过河立营,这就使得盛京城南郊的围城力量显得过于薄弱。
这个明显的问题,杨国柱都看得到,而且有点关心则乱的样子,那么人老成精的洪承畴、祖大寿会看不到吗?
尤其是盛京城内的多尔衮,以及其他八旗权贵们会看不到吗?
杨振不知道洪、祖二人是否有意如此布置。
比如,以宣府军余部为诱饵,诱使盛京城内的清虏,派遣人马在夜里或者次日清晨出城袭击,然后他们派人趁机攻城,或者将出城的敌人合围歼灭。
但是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